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疾病,患者往往在病前没有什么预兆,或者预兆不明显。发病后一般伴有语言不利、口眼歪斜、无昏倒而猝然发生半身不遂等症状。脑中风最常见的是在夜间发病,那么为什么夜间更容易发作脑中风呢?
1、一般在夜间上厕所时 一方面由于冷暖的悬殊变化引起血压剧升,另一方面由于用力解大小便,也会使血压上升。所以为防止便秘,养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。
2、血压波动人体由于受生物钟的影响,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波动性。通常情况下,人到夜间入睡后,血压会自然下降一定幅度,血流速度也随之减慢,所以便成了夜间发生中风的生理病理基础。
3、还有引发脑中风与睡眠姿势有关, 研究证明,可能在睡眠时姿势的固定侧卧,使颈部扭曲,压迫颈动脉,造成供血减少或静脉回流不畅,与发生脑中风有一定关系。
4、血液凝固性改变,有人通过连续抽血化验24小时血液黏度,研究发现,发现人体在早晨2时至6时血液中儿茶酚胺、纤维蛋白原活性增强,红细胞压积,以及黏度均相对增高,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。加之人经过夜间长时间的睡眠,不吃不喝,没有补充水分,仍继续有肾小球过滤,导致血浆丢失,血液变得更加浓稠,黏度更大,因此易发生中风。
通过以上的了解我们知道,在夜间脑中风更容易发作的原因。大家平时一定要随时注意保暖,也要时常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,如果出现不是就要立即就医,不要拖延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