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风不仅危害着老年人的正常生活,而且危害到了整个家庭的和谐。
1、脑CT扫描
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00%,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%以上。
注: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。
2、脑超声波
(1)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,常提示有颅内血肿,说明是出血性中风。
(2)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,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,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,多预后不良。
3、脑血流图
脑血流图简称REG。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4、脑电图
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。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,常提示预后不良,反之则预后较好。
5、嗜酸细胞计数
(1)随着病情的不同,嗜酸细胞数目也不同。
(2)病情越重,嗜酸细胞越少;病情好转,嗜酸细胞数目则逐渐恢复。如果嗜酸细胞逐渐减少且经过1~2周仍不恢复,往往预后不良。
6、磁共振MRI
(1)与CT相比,MRI无X线的辐射效应,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,且图像层次清楚,分辨率高。
(2)MRI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。
7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
(1)对缺血性血管病、动脉瘤、动一静脉畸形、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。
(2)虽然是一种有创性检查,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,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,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,DSA会更加普及。
8、血液流变学检查
(1)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、预后有密切关系。
(2)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、血浆粘度、血球压积、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。
9、白细胞总数及分类
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。根据临床观察,白细胞总数在10×109/L以下者预后较好,而在20×109/L以上者死亡率高。
10、其他辅助检查
如皮层诱发电位、脑血流量测定、多普勒超声、脑地形图、各种微量元素的水平、激素的水平(如T3、T4)等,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。